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SMBU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 “粤湘红色通道”课题学术成果交流会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03-11    阅读次数:

3月5日,由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专项委托课题“粤湘红色通道研究”学术成果交流会顺利举办。《深圳社科智库专报》副主编、副研究员张国平,湖南省郴州市湘南红色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杨太林、副院长彭国亮,中共宜章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袁灿君、教育长刘继鹏、李玉彪、欧阳娇,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世华、袁晓江、于凤菊、董翊彤,副教授王兰、蒋绚,讲师杨彦哲、王曼、韩雪娇、莫婉娟以及深北莫基础教育集团刘妍妍等2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深北莫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郭正林、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范伟军共同主持。

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一大批革命先烈、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走出了一条粤湘红色通道。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叶挺领导的北伐革命军在这里穿行,撒下了革命种子。1927年秋冬至1928年春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军,在广东大埔三河坝分兵之后,由朱德、陈毅率起义军残部,经粤闽赣边境到达湖南汝城,再由湖南汝城经韶关,过粤北入境湖南宜章,走出了一条革命的粤湘红色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朱德、陈毅率领的我军“八百精英”和广州起义的“二百勇士”,在党的领导和工农革命群众支持下,取得了“智取宜章”“岩泉-坪石大捷”,促成了湘南一片红的革命形势,为井冈山“朱毛会师”贡献了奠基礼。在红军长征时期,宜章又成为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战场,在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下,红军以最小伤亡渡过了粤湘边境。在湖南汝城的沙洲坝村,留下了“半条棉被”的动人故事。

会议指出,“粤湘红色通道”课题研究,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一是为了红色记忆。通过系统的历史梳理、实地调研,把各地碎片化的红色记忆有机地拼接起来,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武装斗争、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二是为了不忘初心。“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只适合有理想信念和始终坚守初心的人。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领袖所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没有因失败而溃散,而是重整旗鼓上井冈山,开辟了革命新天地。朱德、陈毅没有因“三河坝分兵”失败而“自谋出路”,而是以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和使命担当,激励人、团结人,重振士气,经受磨砺,硬是把“八百残军”锻造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帅脊梁。三是为了“立德树人”,继承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需要重走革命之路。粤湘红色通道就是我们身边的革命之路。重走粤湘红色通道,对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创新“行走的思政课”的实际举措。

袁灿君和刘继鹏表示,宜章是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中夏的故乡。朱德、陈毅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在宜章取得了“年关暴动”“岩泉-坪石大捷”的伟大胜利,打响了湘南暴动“第一炮”。朱德、陈毅由韶关坪石进驻宜章莽山洞,在圣公坛村组织的后方留守营,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兵工厂、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个教导营。与瑶族人民和圣公坛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新中国成立后,圣公坛人还去北京探望朱德总司令。在宜章战斗过的朱德、陈毅、林彪、粟裕、萧克、曾志、彭儒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宜章人民的深情厚谊始终未变,始终关心革命老区的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的改善。“粤湘红色通道”课题将再现这段峥嵘岁月、重温军民鱼水情、重走红军革命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深挖革命史实,传承革命精神,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

范伟军指出,粤湘交界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历来紧密。尤其是湖南宜章和广东乐昌接壤地区,姑表亲、姨表亲多,都说同样的话,守同样的社会风俗,为粤湘红色通道提供了天然的历史基础和条件。大革命时期,广东和湖南人民有共同的革命经历。这段经历最能体现的就是粤湘红色通道上所发生的红色故事,所留下的革命精神。要把这些故事讲好,把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十分有必要专门设立课题,研究好这段革命历史,激活红色记忆。为此,要系统梳理党史、县志、家谱、革命回忆录等历史资料,按照毛主席确立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十六字方针,下大力气,使真功夫,把“粤湘红色通道”课题做成社科精品,为后续电视剧、教育短剧、红色文创IP、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信史依据,为建军一百周年奉上一份厚礼。

郭正林强调,课题组全体成员要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高质量完成课题。2027年8月1日是建军一百周年,要按照献礼作品进行自我要求。课题组要倒排工期,尽快完成实地调研和资料梳理,抓紧课题报告的撰写,一定要把“粤湘红色通道”课题做成精品,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生动教材。

关闭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大运新城国际大学园路1号

电话:0755-28323024

邮箱:info@smbu.edu.cn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版权所有 - 粤ICP备16056390号 - 粤公网安备44030702002529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